当前位置:首页 >
【网络中国节·春节】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:汉朝人的钱包里都装着这样的“现金”
发布人: 系统管理员       信息来源: 舜网 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 2024年03月06日 16:50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 1083

“着我汉时衣裳,梦回大汉时光”,春节期间,“我从汉朝来”——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”展览,在济南市博物馆开展,将持续至6月15日。展览汇聚济南7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汉代文物,生动还原了汉代济南先民的生产生活面貌。

“文化济南,别样年味”,春节假期,舜网推出特别节目—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,为您揭秘文物大展上,诸多国宝的前世今生,为您展现汉代济南先民的生活画卷,领略文化济南的别样魅力,感受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
本期为您介绍的主题,是汉朝货币钱范的发展演变过程。

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,中国古代以海贝作为最原始的交换媒介,之后逐渐演变成为货币。汉初承袭秦制,仍然使用半两钱,只是重量与前朝不同;汉武帝时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,铸“五铢钱”,流行数百年之久;两汉中间,王莽托古改制,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,留下了一批极具时代特色的“新莽钱”。

【网络中国节·春节】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:汉朝人的钱包里都装着这样的“现金”

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,重12铢(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),钱上有钱文名为“半两”。“半两”二字分列方孔的左右,通常是右“半”左“两”。秦统一中国后,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、布、郢(yǐng)爰(yuán)和贝币等大小、形制、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,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开始在全国范围流行。西汉初年所铸半两仍沿袭前朝名称,但陆续减轻重量。如吕后二年(前186)减为八铢,文帝五年(前175)减为四铢,民间私铸的半两,有轻不足一铢的,因为这种钱轻薄如榆荚,故称“榆荚半两”。

由于币制杂乱,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,因此汉武帝于元鼎四年(前113年)下令禁止郡国铸钱,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,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。面文“五铢”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,被称为五铢钱。五铢钱轻重适中,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,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、东汉、蜀、魏、晋、南齐、梁、陈、北魏、隋均有过铸造,历时长达739年,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、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。

【网络中国节·春节】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:汉朝人的钱包里都装着这样的“现金”

公元8年,王莽代汉建立新朝,改元“始建国”。建国后,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,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。新莽钱为西汉末年到新朝时期王莽币制改革所发行的一系列货币,短短13年,王莽至少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。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,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大多工艺细致。这些钱币有的形状如同钥匙,制作十分精美,又兼其中个别货币存世量极少,因此可以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。

【网络中国节·春节】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:汉朝人的钱包里都装着这样的“现金”

铸造大量相同的钱币一定会使用模子。从先秦到清末前,铜钱制作基本为手工铸造。就是事先做好一种模子,然后进行翻铸。这种铸钱用的范、模,钱币学上统称为钱模,也叫钱范。早期钱范的钱模直接刻划在石、铜质的范材上,也有用陶质刻划的。秦汉到五代是我国钱币铸造工艺发展到鼎盛的时期。这时的钱范可分为陶范、石范、铜范、铁范、铅范这五类。王莽时期还采用铜模来翻迭铸泥范的工艺。山东地区是秦汉钱范的主要发现区域之一,主要有“半两钱范”和“五铢钱范”,在莱芜区还出土过“三铢钱范”,都是非常珍贵的。此次展出的就包括半两钱、三铢钱、五铢钱范。

原标题:【舜网春节特供】《我从汉朝来》国宝传奇:汉朝人的钱包里都装着这样的“现金”

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。返回首页
更多新闻,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百灵网官方微信(beelink1998515)
资讯
热点专题
热点新闻